中美贸易战升级,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0日07:21
——4月到5月份期间将有300万吨大豆到货,面临10%关税
——5月13日之后将有80万吨美国大豆到货,面临94%关税
——如关税持续存在,本年度剩下时间里美国对华出口将急剧萎缩
4月10日消息:随着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需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据消息人士和航运数据显示,中国仍将在2025年4月至5月接收约300万吨美国大豆,其中大部分由中储粮采购,主要用于补充国家储备。
这一现象在关税成本飙升的背景下尤为引人注目,反映了中国在短期内维持粮食安全与长期调整供应链之间的复杂平衡。本文将结合最新数据和行业分析,探讨这一趋势的驱动因素、市场影响及未来前景。
当前局势与数据分析
中美贸易战自特朗普2025年1月上任以来迅速升温。2月,特朗普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中国随即对美国能源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3月4日,美国将关税翻倍至20%,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加征10%-15%关税,其中大豆关税为10%。4月2日,美国对全球180多国实施“对等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中国则于4月4日反击,将美国商品关税定为34%。4月9日,美国进一步将中国商品关税额外提高50%至84%,中国同日宣布对美国商品关税同步升至84%。
根据Kpler(卡普勒公司)航运数据,未来几周将有超30船、约200万吨美国大豆抵达中国,需支付10%关税;而5月13日后抵达的15船、约80万吨大豆将面临94%(10%+84%)的关税壁垒。
自2018年特朗普发起首次对华贸易战以来,中国已经通过提高国内产量、削减豆粕在饲料配方中用量以及多元化采购等手段,显著削减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度。不过,中国依然是美国大豆种植户的头号目的地市场。美国统计调查局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价值达128.4亿美元,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将近一半运往中国。
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3月27日,2024/25年度中国已购买2212万吨美国大豆,占美国总销量的48%,虽为12年来最低(除首轮贸易战两年外),但仍显著。已售未发货的60万吨大豆命运未卜,可能因关税升级而取消。相比之下,中国2024年大豆进口总量创纪录达1.05亿吨,巴西作为最大供应商预计将在二季度实现创纪录出口,填补美国大豆的潜在缺口。
中储粮采购的动机与挑战
消息人士透露,此次300万吨美国大豆主要由中储粮采购。一位新加坡贸易商表示:由于是国有公司采购,预期不会被取消或出现重大问题,但是买家将会承担关税成本,无法按完税价在国内销售。
中储粮之所以对美国大豆情有独钟,可能和美国大豆水分含量较低有关,相较南美大豆更适合长期储存。这一特性使其成为轮换国家储备的理想选择。
但是随着美国大豆关税从10%飙升至94%,大幅推高采购成本。以当前美国大豆离岸价(FOB)约400美元/吨估算,94%关税将使成本增至约776美元/吨,远高于巴西大豆约380-400美元/吨的到岸价(CIF)。这意味着中储粮可能面临亏损压力,或需通过财政补贴消化差额。
分析师指出,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的21%,若高关税持续,部分品类可能引发输入型通胀;但是巴西大豆丰收带来的全球供应充裕,以及中国动物蛋白需求疲软,将抑制价格上涨,整体通胀反应预计温和。这与中储粮的采购策略相符:短期内维持储备稳定,而非市场化销售。
贸易战对全球大豆格局的影响
中美贸易战升级正重塑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短期内,中国可能继续履行现有合同以确保供应。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美国2024/25年度大豆出口销售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但对华出口占比下降,反映贸易战升级之前,中国已削弱美国市场份额。巴西则趁势崛起,其创纪录产量和价格优势使其成为中国首选供应商,第二季度对华大豆出口可能突破300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进一步挤压美国份额。
长期来看,若关税延续至美国秋季新豆上市(9-10月),2025/26年度美国对华出口恐大幅萎缩。美国大豆协会(ASA)警告,高关税可能导致美国农民失去中国这一最大市场,库存积压将压低国内价格,加剧农业经济困境。
美国大豆若失去30%-40%的中国市场,全球供应链将加速向南美倾斜,巴西和阿根廷可能扩种以满足需求。投行和行业专家对这一趋势看法不一。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短期难消,但巴西供应庞大的缓冲将限制通胀风险,2025年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结构中占比可能降至15%以下。一些观点认为,贸易战将加速中国供应链多元化,美国大豆出口商不得不寻找新市场(如印度、欧盟)以缓解压力,而欧盟对美国大豆可能征收关税,从而挫败美国拓展新市场的努力。美国大豆协会更为悲观,其首席经济学家估计,若关税战持续一年,美国大豆出口可能减少1000万-1500万吨,农民收入损失超50亿美元。还有分析师认为,短期内中国不会完全放弃美国大豆,因巴西产能虽强,但物流和季节性限制仍存。美国大豆的品质优势短期内难以替代。总体来看,5月前300万吨大豆运抵将是贸易战中的“最后惯性”,之后美国对华出口将显著放缓。
展望与结论
中美贸易战的关税升级使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面临双重压力:成本飙升与市场萎缩。300万吨大豆的运抵反映了中国对储备安全的短期优先考量,但94%关税将迫使中储粮承担高昂成本,凸显政策权衡的复杂性。巴西的崛起为中国提供了替代方案,但美国大豆的品质与供应稳定性仍具一定吸引力。未来若贸易战无缓和迹象,美国秋季上市的2025/26年度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可能跌至新低,全球大豆贸易将进一步向南美倾斜。对于美国农民而言,失去中国市场是迫在眉睫的威胁;对中国而言,供应链调整虽有成本,但长期自主性将增强。交易者和投资者需密切关注5月后发货动态及中美谈判进展,以评估市场拐点。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转载请注明来源博易大师,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