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全球动力煤贸易预计回升,但未来两年仍将趋弱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22:27
10月7日,澳大利亚工业、科学与资源部发布最新《资源与能源季报》指出,预计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而在经济活动放缓带动能源需求下降之下,全球对动力煤的需求可能会低于预期。
报告指出,继今年早些时候全球贸易低迷之后,预计下半年海运动力煤贸易量将有所增加,但随着需求再次减弱,预计未来两年出口量将逐步下降。
| 需求侧
从主要进口国来看,中国市场的进口需求显著萎缩,今年以来,中国动力煤进口量已低于2023年和2024年水平。报告中未明确国内供需和进口将如何受到影响,但预计2025年下半年中国动力煤进口量或仍将保持低迷。
这一方面源于国内原煤产量的高位运行,甚至是供应过剩,导致库存高企、内贸价格承压。尽管政府出台政策调控,但预计未来产量仍将保持高位。另一方面,水电出力的恢复以及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抑制了动力煤消费。
尽管夏季极端高温一度推高了用煤需求,出于能源安全考虑,中国政府已将国内煤炭产能与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共同视为能源体系的基石,通过灵活性改造使煤电更好地与可再生能源配合,扮演调峰角色。这种高自给率与绿色转型的双重驱动,决定了中国对进口动力煤的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维持弱势。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强劲发展,印度煤炭需求持续攀升。不过,过去十年来印度国内煤炭产量增长近80%,满足了该国大部分需求增长,因而其进口量长期保持相对稳定。2025年上半年,印度降雨量高于往年,限制了电力需求、水电得以提振,从而进一步压制了进口。
报告指出,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能源供应自给自足,同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也在快速提升。尽管煤炭目前仍占据其发电结构的70%,但进口煤的市场空间预计将被持续挤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在日本和韩国,今夏破纪录的高温天气其刺激了制冷用电需求,从而带动动力煤进口增加,但这仅是短期气候因素下的波动,而今年上半年,日韩两国动力煤进口量已显著低于2023年和2024年同期水平。近年来,两国非煤发电能力不断上升,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能力的提升带动煤炭需求普遍放缓。
同时,中国台湾地区也在积极推进能源转型,通过“以气代煤”项目逐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目前,台湾地区正在进行一项大型电厂由煤炭改造为天然气发电的项目,迄今为止该项目已淘汰煤电能力500兆瓦。
总体而言,在这几个东北亚经济体中,煤炭因其可靠性短期内仍将是电力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远来看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被逐渐替代的趋势难以逆转。
| 供应侧
主要出口国面临着需求萎缩和政策不确定性的双重挑战。印尼作为最大的动力煤出口国,2025年上半年受中国买家需求放缓的直接影响,印尼煤对华出口量同比大幅下降。
同时,今年年初印尼政府推出的煤炭基准价出口政策在市场供应过剩背景下,对买卖双方均带来了不利影响,进一步抑制了需求。尽管该政策已于8月取消,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实际发生。报告预计,今年下半年随着需求季节性改善,印尼出口将有所回升,但中长期仍将追随主要进口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趋势而逐步下降。
在俄罗斯,制裁限制了其出口流向和规模,迫使俄煤以远低于国际市场的折扣价销售,导致众多矿商巨额亏损,债务负担加重。为此,俄罗斯政府不得不持续提供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以维持行业生存。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俄罗斯动力煤仍凭借其价格优势寻到了部分买家,包括中国、印度、土耳其、韩国和台湾等市场,但实际出口体量已明显下降。
受天气及相关因素影响,2025年一季度澳大利亚动力煤出口降至4600万吨低点,二季度回升至4800万吨。不过,纽卡斯尔港因洪水及后续装船机更换造成的长时间船舶积压,短期内限制了实际供应能力,对价格提供了支撑。
报告预计,2025-26年,澳大利亚动力煤出口量将下降至2.03亿吨,2026-27年降至2.01亿吨。同时,出口收入也将由2024-25年的略低于320亿美元降至2025-26年的280亿美元,2026-27年进一步降至260亿美元。未来两年,澳大利亚出口量预计将随全球需求的消退而逐步下降,而国内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为未来供应前景增加了变数。
综上所述,全球动力煤市场正处于供需格局深刻调整、价格寻求新平衡的关键时期。当前,市场整体表现出供需双弱的基本态势,短期内价格在特定因素支撑下预计将围绕当前水平宽幅震荡,但中长期受能源转型和主要进口国能源自给战略的深刻影响,全球动力煤贸易规模将步入一个结构性的、渐进的下降通道。(煤炭资源网)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