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削减钢铁产量,治理过剩产能与出口乱象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9日07:46

  8月29日消息:一份规划文件显示,中国政府将在2025至2026年推动削减钢铁产量,严格限制新增产能,以缓解行业长期存在的过剩问题。文件由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制定,明确提出要淘汰落后和低效产能,支持先进企业发展,并通过产业升级提升整体附加值。

  文件指出,中国钢铁行业当前面临“供应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发展质量和效率下降。今年前七个月,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1%,显示市场疲软。此次政策与2023年未能落实的整顿计划不同,强调通过强制性手段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目标之一是到2026年前实现行业年均4%的附加值增长,同时加大技术投资,推动钢材在基建与住宅建设中的应用。

  在原材料方面,文件还要求加强铁矿石、焦煤等资源供应与价格稳定的保障,避免因原料波动加剧行业困境。与此同时,中国将强化钢材出口管理,但具体措施尚未明确。这引发市场热议,尤其是如何遏制部分企业通过规避增值税的方式“变相出口”。据估计,2023年约三分之一的中国钢材出口存在类似操作,若政策严格实施,出口量将大幅下降。

  事实上,中国钢铁出口在过去两年急剧增长,2025年前七个月已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将超过2015年的峰值。大量低价钢材涌入国际市场,触发多国反倾销措施,加剧了贸易摩擦。为应对关税壁垒,不少中国企业通过出口钢坯和半成品规避限制,进一步加剧外部压力。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此轮减产与治理过剩的决心比以往更明确,但同时也存在政策执行与市场需求矛盾的风险。一方面,削减产能有助于稳定钢材价格,改善企业盈利环境,并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批评。另一方面,文件中并未明确年度减产目标,且在刺激内需、鼓励基建的同时要求减产,政策协调性仍有待观察。

  总体来看,中国钢铁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通过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淘汰低效产能并强化出口监管,中国力图在国际压力与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寻求平衡。未来政策成效将直接影响全球钢铁供需格局以及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贸易关系。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转载请注明来源博易大师,违者必究!
相关资讯: